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浙江省径山村:探索让“零碳”成为可能的乡村实践
径山村全貌。当地供图
中国网8月6日讯(记者 魏婧)等辆车的工夫,手机能放到公交站的光伏长椅上充电;走着走着不知路在何方了,点击路边的智能路牌,一秒指路不迷糊;到了晚上,还可以在一年能节省140度电的物联网太阳能路灯下漫步,妥妥地成为低碳出行的最小单元。8月5日,记者跟随“活力调研中国行”浙江主题采访团,来到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。多年来,这里持续推动着一场让“零碳”成为可能的乡村实践。
一年可节省140度电的物联网太阳能路灯。当地供图
从石矿场到生态村:二十年绿色转型路
20多年前的径山村还是一个贫困村,采卖石矿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。2000年,径山村村委提出要创建杭州市级生态村,于是下决心关闭石矿场,对周边的生态植被进行修复,并于当年开始实行全村封山育林。
径山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主任、社管会社长俞荣华告诉记者:“此后,借助‘千万工程’的深入推进,我们把以前想做但没有条件做、老百姓要求我们做却没有能力做的事情都一一完成了。”
近年来,径山村围绕农业、旅游、交通、人居等重点领域,全力打造村庄风貌,完善基础配套,处处凸显“低碳”理念的核心地位。俞荣华介绍,在打造低碳乡村的过程当中,径山村致力于做好生态增汇、生产降碳和生活减碳三方面工作。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,逐渐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路径。
径山村的低碳实践始于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知。径山村毛竹林碳汇储量超万吨,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。凭借着大自然赋予的“绿色家底”,径山村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开发全省首个村级竹林碳汇计量项目,科学抚育2000亩毛竹林,测算出村域年二氧化碳吸收量12222.54吨,净碳汇量7938.79吨。
手机在光伏座椅上无线充电。中国网记者 魏婧 摄
生活中,村里的“零碳”公交车站利用太阳能光伏可以实现车站LED屏、摄像头、灯箱、手机无线充电等用电功能;建设的低碳绿道使用了新材料亚克力夜光石,吸光10~30分钟便能够发光大于10小时,可以用作夜间和无光线环境下的发光源。
茶产业的低碳革命:从柴火炒制到“碳标签”
茶产业作为径山村第一大产业,近年来发展进入快车道。如何将径山茶的生产纳入低碳应用场景,村里也下足了功夫。“首先,从茶园的管理上,我们引导茶企实行有机生态种植,尽量减少污染。第二,在生产的过程当中也要尽量实现减碳,比方说我们用电能炒制取代了原先的柴火烧制。”俞荣华说。
除此之外,径山村还在探索将径山茶贴上“碳标签”,即消费者用手机扫描碳标签二维码,就能看到碳足迹评估报告,了解径山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溯源信息。这不仅便于生态溯源,也能直观体现茶园经营中的绿色生态技术,如药肥减量增效、绿色生物防控等自主减碳效应。
目前,“碳标签”已在当地几家茶企试行。俞荣华表示,如果未来全面推广,就能够计算出径山村通过这种低碳生产管理方式,在全域能减少多少碳排放,“这将真正为我们零碳村的打造做出应有的贡献。”
径山村发现稀有植物“球果假沙晶兰”。当地供图
生物多样性580+:生态保护的鲜活佐证
2021年,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带来喜讯——径山村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“黑麂”、稀有植物“球果假沙晶兰”、水中大熊猫“桃花水母”等野生动植物超580余种。“这是一种有力的佐证,它充分说明这些年我们所做的生态保护工作、打造的低碳场景、对低碳生活的提倡是真正有效的。”虽时隔4年,说起这件事来,俞荣华依然一脸兴奋。
近年来,径山村先后获得“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”“国家级绿色村庄”“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”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等9个国家级荣誉。就在四个月前,径山村又入选全球环境基金“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”首批试点。
“在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,我们也算是成绩斐然。”面对过去,俞荣华中肯评价;而面向未来,站在共富工坊一侧墙壁旁,他响亮地念出上面的一行大字——“让世界看见径山!”
编审:蔡晓娟